发布人: 来 源: 时 间:2014-11-09 收藏
![]()
走在我市西部,蓝天、白云、美丽的风轮和绿绿的草地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如今,风力发电变成了我市的宝贵资源和独特景观。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和自身优势,借助国家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和支持,极力把风电产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引进发电企业和配套企业,使风电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蓝天白煤”随风生金,“大风歌”越唱越响。 从“吉林风库”到“绿色风潮” 我市风能资源丰富,处于吉林西部风场的核心地带,堪为“吉林风库”。据评估,可利用风场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占幅员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装机容量可达600多万千瓦,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尤其这里地势平坦,接入、输出系统区位明显,无破坏性风速,适宜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 风力发电不产生任何污染,不消耗任何原料,堪称环保节约型的“绿色能源”。为加快风电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紧紧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把风电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从组织领导、资源调查评估、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配套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选定了大岗子、风水山、长明、六合、红岗子、新平安、龙沼、海坨等10个风电场加快推进风电基地建设。 2006年,市主要领导几赴广东驻点攻关,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广核)达成了合作意向。当年9月4日,市政府与中广核签署了120万千瓦的风电开发协议。中广核成为进入我市的第一个风力发电开发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协助下,中广核仅用了一年的筹备,大岗子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于200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并于当年12月顺利并网发电,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的“中广核速度”。 2008年,中广核风电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大岗子风电场二、三、四期工程同时启动,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继中广核之后,华电、华能、大唐、国电投、润风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风电开发行列,今年启动了华电风水山、润风海坨风电场建设,到年底全市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5万千瓦。 从单一开发到链式推进 随着风电产业的不断开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前景广阔、市场看好。为引进风电配套企业,延伸风电产业链条,风电项目建设与风电设备制造同步实施,我市筑巢引凤,2007年10月,青岛天能集团抛来“橄榄枝”,投资5000万元建设吉林天能风机塔筒项目,一期工程年生产塔筒100座,年产值1亿元,利税500 万元。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进行扩产改造,建设年生产塔筒300座,产值在4亿元以上风塔二期工程,届时,吉林天能将成为东北地区风机塔筒供货最大的制造厂商之一。 2009年8月10日又传捷报,由南京江标集团投资建设的风机叶片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将于明年年底投产,投产后,年产300套兆瓦级风机叶片,可实现产值4亿元,安置就业500人。风机组装项目也正在和世界著名风机制造企业洽谈中…… 2009年,风电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大安风电基地规划报告通过核准,在吉林省千万千瓦风电开发规划总量中,我市列入525万千瓦。中广核借势扩资,决意在我市率先建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打造吉林西部的“风电走廊”。 从创新服务到“风”光无限 机遇来临,干劲倍增。为创造良好的风电产业发展环境,我市创新服务方式,凡来大安投资风电产业的企业,只要有规模、上档次,一律有全程跟踪服务、有专门机构负责上门服务,帮助办理风电输出入网等事宜,还帮助办理风电场建设的相关审批手续;对于正式决定在投资建场的,在政策问题上,本着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以最精最简的审批程序,以最短最快的审批时限,实现重大项目审批“零障碍”,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对于建设中的风电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实行封闭建设、封闭管理。在建设期间,免收地方本级一切行政事业收费,并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工作人员不得去企业检查、收费、摊派。由南京江标集团投资建设的风机叶片项目从签约立项到审批开工仅用了20天时间。与此同时,做好风电场“四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帮助企业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保障风电顺利上网,电网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目前500千伏变电站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的众多知名风电企业抢滩,投资开发风电项目。目前,中广核、华电、大唐等国内电力巨头已在我市安营扎寨。如今,我市风电开发正以每年不少于2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随着一个个风电场的开工建设和风电配套企业的纷纷落户,一个“能源大市”正在崛起。到2020年,将建成百万千瓦级能源输出基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大风歌越唱越响,我市正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让风能这一“蓝天白煤”燃烧和创造出巨大绿色财富。(林春涛)
该页已被阅读
2742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