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大安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统计信息

2011年大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创新理念、真抓实干为主题,深入实施“三三一”兴市战略,以“三动”促进“三化”,着力建好“三城”,倾力办好“三园”,努力提升“三品”,大力发展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综 合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201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341万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57465万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311407万元,增长13.6%;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7225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市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9:55.4:30.7调整到14.4 :58.1:27.5。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18926万元,比上年增长26.6%。国税部门完成73623万元,同比增长21.6%(油田增值税54918万元,比上年增加9806万元,增长21.7%);地税部门完成31478万元,增长31.5.5%;地方财政收入60959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48563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教育支出48762万元,增长23.6%;医疗卫生支出29681万元,增长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273万元,增长28.5%;农林水事务支出42039万元,增长32.8%;住房保障支出35818万元,增长93.6%。

  

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509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农业产值168939万元,比上年增长63.4%;畜牧业产值 99671万元,比上年增长3.5%;林业产值11940万元,比上年增长8.6%;渔业产值4659万元,比上年增长2%。

  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355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554公顷,水稻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已占到粮食作物面积的83.3%。水稻播种面积12917公顷,玉米播种面积73337公顷。今年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8.2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玉米产量51.11万吨,比上年增长1.3%;水稻产量8.5万吨,比上年增长51.8%。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出栏肉食鸡105万只、鹅80万只、羊23.1万只、生猪27.9万头。牧业增加值实现52618万元。畜产品产量稳定。肉类总产量31166吨;禽蛋产量11040吨;牛奶产量9241吨。

  

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28.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6.89亿元元,增长42.3%。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农产品加工26.87亿元增长44.22%、服装等加工型企业8.07亿元增长73.7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85.9亿元,比上年增长52.00%。工业产品销售率为 99.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42亿元,同比增长37.4%;实现利润2.02亿元。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3.9亿元,增长 11.5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015万元,比上年增长7.2%。建筑施工面积2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竣工面积10.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6%。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人均投资达到 15640万元。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638608万元;农村投资完成11692万元;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00万元。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全年施工项目49个,新增项目44个,新增固定资产 600226万元。城镇施工项目46个,新增固定资产588534万元;农村施工项目3个,新增固定资产11692万元 。

  

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071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517万元,比上年增长71.7%。分城乡看,城市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184170万元,增长17.2%;乡及乡以下零售额40501万元,增长15.6%。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44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6%。

  2011年全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460.3万美元,下降16.5%。其中,实现出口总值 1455.7亿美元,下降15.28%;实现进口总值 4.57亿美元,下降85.05%。

  全年招商引资完成80.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省内投资完成20.5亿元;省外国内投资完成6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75万美元,增长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75万美元,增长7%。

  

交 通

 

  交通邮电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36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年底公路总里程2154公里。其中:国道100.5公里、省道160.2公里、县道116.6公里、乡道639.3公里、专用公路19.7公里、村道1118.02公里。2011年实际新修公路里程344.5公里。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375万吨,货运周转量50290万吨公里。交通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47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2328万人公里。

  2011年末,全市拥有邮政局、所场预测 26 个,邮路总长度达到 660.3公里。完成邮物类业务收入413万元,增长 9.8 %。邮物总量198600包。其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 351432件;上升153.3%;包裹业务量 15444件,上升67.6 %;累计订销报刊2329065份,增长 10.2%;特快专递6.8万件,增长 23.6 %;邮政储蓄平均余额6.97亿元,增长 42.2 %。

  

金 融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2350万元,比年初增加104685万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74560万元,比年初增加4608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404577万元,比年初增加60211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5240万元,比年初增加1842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99181万元,比年初减少2429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96059万元,比年初增加42710万元。涉农贷款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51,增长1.2%。

  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373万元,比上年增长28.5%。

  

教 育

 

  全市普通初中招生3277人,在校初中学生10342人,毕业2957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1781人,在校高中学生5072人,毕业生1536人;小学当年招生3224人,在校学生19169人,毕业生32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125人(公办:4102人、民办:302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小学生升学率100 %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全市现有广播节目 4 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8 %;全市电视节目3 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全市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用户达到22000户。

  2011年,共完成创作新作品42个。全年举办接待省、白城市等各级领导会议、调研专场演出10余场次,节日剧场和广场演出活动10余场次,送戏下乡演出80余场次,极大地活跃了我市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图书馆不断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全年共开馆330天,接待读者1.2万人。实现共享工程远程教育基础网点全覆盖。博物馆继续加强了免费开馆服务和管理工作,全年开馆达到340天,接待观众3000余人。完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与吉林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合作,在后套木嘎遗址开展学术研究发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能力。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个,其中医院5 个,乡镇卫生院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4个,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1所。年末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144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440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12人,每万人拥有医生41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张。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造主次街路43条、巷道600条,天然气入户2万户,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成使用,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健全。年内集中供热能力378兆瓦,集中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市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 2.1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46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535万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4.65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万户。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全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04公顷。安装道路照明灯3306盏。污水排放量56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量568万立方米。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总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万人,乡村人口2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734人,出生率为6.56‰;死亡人口2025人,死亡率为4.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比上年增长3.2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比上年下降0.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929增加3276元,增长15.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520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852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4人。登记失业率为3.75%。农村劳动力输出75694人次。境外就业40人。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89元,比上年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7平方米。城镇居民楼房入住率达到66.2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06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比上年增长19.9%。

  年末在职职工参保人数达到34045人,比上年减少了616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11766万元,增加881万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1016元,比上年增长2.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23124人。

  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8878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802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8085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2608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53020人。

  全市低保对象23699户,34235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8662户,14701人;农村低保对象15037户,19534人。全市福利中心单位19个,年末床位数1114张,集中供养748人。全市有救助站1个,救助点12个。

  

环 境

 

  年末在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集中式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水域功能区域水质达标率为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建成区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100%;各工业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3.65万吨;各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总量168.59万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大安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