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大安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统计信息

2006年大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在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条战线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谐社会建设,加速发展工业经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走“工业支撑,项目拉动,多元推进,协调发展”之路,实现三个增收(财政增收、农民增收、城镇居民增收),城市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 合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90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556万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6243万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6264万元,增长11.6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8252元,比上年增长8.7 %。全市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6 :30.4 :41.1 调整到24.8:39.0 :36.2。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4633万元,比上年增长27.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29 万元,增长53.3%。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1885万元,比上年增长 13.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工业需要新项目带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农 业

 

  农业取得良好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89 万元,比上年增长7.6 %。其中:农业产值87809 万元;畜牧业产值63856万元;渔业产值4250万元;林业产值9774万元。

  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1 万吨,比上年增长2.8 %,其中:玉米产量39.9万吨,水稻产量35.9 万吨。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004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137 公顷,玉米播种面积43834公顷。

  畜产品产量略有下降。肉类总产量53226吨,比上年下降8.5 %;禽蛋产量24913吨,下降7.1 %;牛奶产量19807吨,增长 1 %。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全口径工业完成增加值1203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5697万元,增长21.9%。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石油钻采、石油及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453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4%。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38414 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631万元,其中实现利润2006万元,实现税金473万元。投资规模扩大拉动建筑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216万元,比上年增长66.5%。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18175万元;农村投资完成69451万元(含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19900 万元)。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施工项目工业28 个。城镇施工项目2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7个,新增固定资产10800万元;农村施工项目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个,新增固定资产3000万元。

  

国内贸易

 

  2006年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6812万元,增长9.5%;餐饮业零售额6848万元,增长1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零售额91436万元,增长10.6%;乡及乡以下零售额22224万元,增长9.5%。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6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1%。

  进出口贸易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427.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3.2%。

  

交通和邮电

 

  交通邮电业继续发展。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31390万元,比上年增长8.1%。

  2006年,全市完成各种等级公路241公里。其中“村村通”工程建设完成182.4公里。全市全年改建农村公路39公里。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192万吨,货运周转量744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247万人,客运周转量14484万人公里。

  年末全市本地中继光缆377公里,接入网光缆346公里。程控、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3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4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万户。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203万元,比上年增长27%。

  

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3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亿元,比年初增加0.7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5亿元,比年初增加0.7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7亿元,比年初下降 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8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5359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00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244万元,车辆保险保费收入415万元。

  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教育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初中招生4951人,在校初中学生15602人,毕业5789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1725人,在校高中学生5601人,毕业生1639人;小学当年招生3609人,在校学生25406人,毕业生494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0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99.8%。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全市现有广播节目4 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8%;全市电视节目 3 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 26000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9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460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17人,每万人拥有医生40.6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2张。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2006年,全市举办象棋、围棋、乒乓球等多项体育比赛,参加人数超过千人。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公用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198万元。全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9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62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8平方米。年内完成了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额进5500万元,新增供热能力出口126兆瓦,集中供热面积73万平方米;全市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28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490万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43000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65.09%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总人口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7万人,乡村人口27.6万人。乡村人口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年出生人口2321人,出生率为5.5‰;死亡人口1171人,死亡率为2.8‰;自然增长率为2.7‰,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425元,比上年增长23.8%。居民储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841元,比上年末增加 144元。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50元,比上年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2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1平方米。2006年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6元,比上年下降9.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

  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年末参保缴费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9684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6540万元,增加2114万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655.6元,比上年增长2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12112人。

  医疗保险进一步拓宽深化,积极扩大医疗覆盖面,强化基金保险制度的实施。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2423人,比上年末增加8402人。

  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360人,比上年末增加2876人,上升27.4%;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80人,比上年末减少627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城镇低保对象15276人。全市农村敬老院床位达到615张,供养551人。农村敬老养老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环 境

 

  年末在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集中式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水域功能区域水质达标率为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4.15%,建成区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18.83%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100%;汽车尾气达标率为80.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大安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