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5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大卫字〔2022〕33号
郑春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第57号提案)收悉,大安市卫生健康局现答复如下:
按照白城市要求,持续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组织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自查自评,目前白城市专家组已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复核,全市28家基层医疗机构中27家单位达到了基本标准,1家单位正在积极整改中,争取在2022年全部达到基本标准。
2021年我市遴选了舍力镇中心卫生院参与推荐标准社区医院建设,舍力镇中心卫生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动员全体职工参与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目前舍力镇中心卫生院通过省级专家组复核准予加挂社区医院牌匾。2022年临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了社区医院建设,将逐步完善科室建设、床位设置,人员配置、设备更新以及设施建设,力争年末申报成功。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做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按照签约居民的服务需求,重点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签约居民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慢性病预防指导,根据长处方管理要求和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优先提供长期处方服务,提升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医联体内二级医院为签约居民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40%的专家号、预约挂号和床位,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优先治疗和优先住院。
我市目前已经建立完善的远程会诊系统,我市28家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达到了基层全覆盖。全市建立省级医联体1家,市级医联体4家,乡级医联体25家。仅2020年,4家市级医联体对我市223个行政村开展了巡回医疗,切实加强了对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基本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我市二级医院也可接受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医疗服务。
我市加大了培训招录力度,强化能力提升,切实优化了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保障了居民就医需求。一是免费培训定向医学本科生。自政策执行以来高考统招定向生共16人,已有7人规培结束,到基层工作。二是招录特岗医生。2017年在我市村医队伍中考试录取6名全科特岗人员,充实到卫生院;三是免费培养村医。我市积极开展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工作,2017-2020年共选派免费培养44名医学生;结合健康扶贫工作,2020年定向招录乡村医生24人,经过培训,已全部上岗服务。三是加强能力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请专家教授到我市开展讲座授课,本市举办各类培训班等等,提升各类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
按照省卫健委“一村一医”学历提升培养计划,2021年市卫健局根据乡镇卫生院上报的需求名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报名、审核及签署协议,最终签订服务协议共80人,其中临床医学55人、中医学22人、针灸推拿3人;目前80人已全部录取入学,为我市村卫生室储备了一定数量人才。
我市各级层医疗机构属于差额拨款编制,“五险一金”以及职称评定需与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市卫健局正在积极向政府争取解决。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扶持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鼓励中高级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岗位吸引了,引进技术人才,留住技术人才。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将会结合各大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悬挂条幅、展板、张贴海报、电子屏标语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辖区内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群防群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签约后能够享受到的便利和实惠,使居民能够进一步了解家庭医生签约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同时了解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群防群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家庭医生团队或个人评优争先,注重挖掘服务质量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家庭医生典型模范,按照有关要求推荐家庭医生(团队)参加评优争先,增加家庭医生职业荣誉感,提高全社会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
2021年,我市1人被评为吉林省“最美乡村医生”,7人被评为白城市“最美乡村(社区)医生”,各级卫生健康部门通过网站、公众号等途径大力宣传宣传广大乡村(社区)医生扎根基层、恪尽职守,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传颂典型事迹的浓厚氛围。
大安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