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建议提案答复 >> 政协委员提案及答复

索  引 号: 11220882MB1988495D/2023-08253 分  类: 政协提案 ; 通告
发文机关: 大安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8月05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05日
有 效 性: 有效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黄金光、李岩、孙秀丽、陈国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资源优势开发鱼蟹复合生态产业的建议》(第4号提案)收悉,大安市农业农村局现答复如下:

  大安市素有“鱼米之乡”美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获得“全国渔业百强县”荣誉称号,2012年被授予全国首个“休闲垂钓之乡”称号。2014—2015年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称号。近年来,在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市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现代渔业建设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突出特色,鼓励发展多元文化的生态健康养殖业,着力提升自然水面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加强和规范休闲渔业管理,现已形成政府支持、市场引导、渔民参与、社会关注的健康渔业发展新格局。

  一、我市渔业发展现状

  我市渔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加快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渔业经济较快发展,渔业渔政管理不断规范,为繁荣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我市渔业发展始终贯彻落实中央、省、白城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通过精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渔业体系建设项目,推动了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使之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

  2021年,水产品产量11300吨,渔业产值1.7亿元,打造了“月亮湖”、“嫩江湾”渔业品牌,先后创建了并通过核查的5个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个稻渔(蟹)综合种养国家级示范区,并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2018年至今,以累计向嫩江投放乌苏里拟鲿、黄颡、鳜鱼、草鱼、鳙鱼等相关名贵鱼种340余万尾,进一步优化嫩江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渔业种群结构,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增收、渔民增效、渔业经济不断发展。2018年,大安渔港整治维护项目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能够推进现代渔港建设,完善渔港综合功能,推动渔业经济发展,完善防灾减灾整体布局,增强渔业发展后劲,推进水产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渔业城镇化建设。

  二、我市鱼蟹养殖生产和发展的建议

  稻渔(蟹)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相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蟹)共生互促系统,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蟹)、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稻渔(蟹)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出了以粮为主。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数不减等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二是突出了生态优化。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三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河蟹、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从实施效果上看,稻渔(蟹)综合种养主要成效表现如下:

  一是实现了以渔(蟹)促稻。充分利用渔业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促进了稻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

  二是实现了提质增效。由于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有机蟹的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的价值。

  三是实现了生态环保。通过建立稻-渔(蟹)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可持续利用水平。

  实施稻渔(蟹)综合种养工程平均亩产鱼约15公斤,亩产值150元,亩利润120元;稻谷增收7%,综合(鱼、蟹、稻谷)亩增加效益约1000元以上。因此,稻渔(蟹)(蟹)综合种养是一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为了加快稻渔(蟹)综合种养产业化模式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完成,使我市稻渔(蟹)综合种养产业更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要在全市组织开展稻渔(蟹)综合种养省级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稻渔(蟹)综合种养产业化省级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应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加大田间工程、配套设施设备以及相关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并适时组织现场交流会,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及辐射带动作用,使示范区及周边辐射带动区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尽快建立由水产技术推广、农业种植、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稻渔(蟹)综合种养技术协作组,深入一线,巡回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积极构建“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示范区+辐射户”的推广模式,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业化发展导向,积极推进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稻渔(蟹)综合种养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进一步提高稻渔(蟹)综合种养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完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四是大力打造生态健康品牌。要大力挖掘稻渔(蟹)综合种养生态价值,积极推进各地按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的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进行系列化开发,建立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运行机制,提升稻田产品的价值,用效益引导农民参与稻渔(蟹)综合种养。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把稻渔(蟹)综合种养作为稳粮、促渔、增收的重要措施,列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引导结合实际,将稻渔(蟹)综合种养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六是扩大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蟹)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蟹)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

  三、创建蟹苗(大眼幼体)养殖基地

  主要利用我市现有稻渔(蟹)综合种养资源,重点发展稻蟹、稻鱼模式,特别是培育提供可越冬的蟹苗(大眼幼体)和扣蟹苗种。

  2022年,全市共同投入蟹苗(大眼幼体)11000斤,其中联合乡力丰养殖家庭农场投入9500斤,联合乡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500斤,已完成全省投放蟹苗(大眼幼体)1万斤的总体任务,投放面积达2.5万亩,在此基础上,再打造1-2个蟹苗(大眼幼体)养殖基地,重点在苗种繁育、储存加工、市场流通、三产融合等方面综合发力、提档升级。

  蟹苗(大眼幼体)养殖基地的建成,可逐步提高蟹苗(大眼幼体)养殖基地稻田、稻蟹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苗种自给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水稻提质、水产品增产、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亩综合效益比普通稻田种植效益提高30%以上。着力打造稻蟹品牌。

  大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