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周莉娜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保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建议》(第 14 号提案) 收悉,大安市农业农村局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大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五化”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和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有设备、有标准、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五有”标准,有序开展户分类,确保“村收集、乡(镇) 转运、市处理”全覆盖,着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健全完善“三大机制”,挥好全域整治“指挥棒”
(一) 组织保障机制。为切实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开展,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农户门前三包的工作体系,制发《大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大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初级分类实施方案》《大安市 2020 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安市农村卫生厕所粪污收集处理实施方案》《大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大安市 2023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组织有力、统筹推进。我市顺利通过了全省 2020 年度、2021 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验收考核排名分别为一类第 9名、一类第 14 名;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县 (市、区)交叉暗访中取得了排名一类第 14 名的好成绩。
(二) 长效管护机制。坚持“三分建、七分管”,制发《大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大安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办法》《大安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标准》等文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建设管护有经费、日常运行有队伍、管理建设有制度、治理实施有标准、工作落实有督查的工作制度。同时,全市 18 个乡镇都制定了环境卫生管护制度、管理办法、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等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及时调查处理举报问题。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和常态化。
(三)督导考核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监察中队,对全市各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实行扣分制,根据扣分情况进行全市排名通报,并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回头看”,按照标准扣除相应的分值,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依据。市农居办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公司和工作人员建议各乡镇及时更换,并纳入黑名单,不再进行聘用和录用,形成工作倒逼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持续推进“三项治理”,架起环境整治“连心桥”
(一)打好垃圾治理“攻坚战”。坚持硬件配套与人员配备并重,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集中、市转运、处置”转运体系闭环管理,持续抓好“五项”清洁( 即抓好农村道路清洁、村部学校等公共场所清洁、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室内清洁、沟塘河道清洁田园林带清洁 )、清理“十堆”( 即村庄内粪堆、土堆、砖堆、沙堆、石头堆、灰堆、柴草堆、木头堆、粮堆、菜堆 )、治理“八乱”( 即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抓好生活垃圾、畜禽类污、建筑废料、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肥料等)包装物及废旧农膜等清理清运工作。依法拆除废弃的建筑物、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等,做到应拆尽拆。做到“六不”“十要”(“六不”即: 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倒、杂物不乱堆、柴草不乱垛、畜禽不散养、粪污不直排;“十要”即道路打扫要干净、边沟清理要通畅、围墙围栏要整齐、墙壁洁净要保持、沟塘河道要水清、灰土粪堆要消灭、庭院内外要规整、农机用具要停好、张贴广告要有序、线路搭挂要治理)。几年来,各乡镇采取成立环卫公司+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日常保洁,全市累计投入 2.37 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备封闭式垃圾清运车 54 辆,垃圾转运站14座,垃圾桶3.9万个,聘用保洁员 1806 名,年工资保证 1.2万元,用高工资带动高质量工作。 护林员增加林带卫生治理职青增加保洁力量;同时,聘用卫生监督员 223 人,加强日常监督理,保障体系顺畅运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在岗子镇实行垃圾分类试点,配备智能分类垃圾箱,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建立垃圾分拣中心。在叉干镇民乐村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配备分类垃圾箱。学习借鉴双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各乡镇推行垃圾分类“六归”法,分设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垃圾箱,引导农户分类投放。目前,逐步推行垃圾分类的行政
(二)打好厕所革命“持久战”。我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村104个。省委、省政府关于“厕所革命”的战略部署,制定并下发了《大安市 2019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意见》《大安市 2020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大安市 2021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安市 2022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大安市 2021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职责分工》《大安市 2023 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等文件,多方筹措资金 6974.38 万元投入“厕所革命”,不断扩大卫生厕所覆盖面。自改厕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深化“厕所革命”,从简易茅厕,到普通砖瓦旱厕、水冲式厕所,再到组装式卫生旱厕、红砖砌筑式卫生旱厕,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几年来,坚持“尊重民意、优选模式、组织招标、规范施工、联合验收、强化管护”六步工作法,全市建设农村户用卫生旱厕 2.15 万户,卫生旱厕普及率达到42.32%。2023 年计划新建农村卫生旱厕 3000 户,计划投入资金1200 万元。对堆肥式浅埋旱厕,引导农户自行清掏厕所粪污,推动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长效运行机制。2022 年荣获全省 2021 年度农村厕所革命奖补县二等奖。
(三)打好畜禽治理“保卫战”。为加快推动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实现人畜分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大安市牲畜“出村入园”工作方案》,在我市实行牲畜搬迁出村进入养殖园区,建设集中养殖园区,现有大岗子镇养殖小区 4个,新平安镇养殖小区 2个,安广镇和龙沼镇各1个在建养殖小区,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集中养殖园区建设。按照省、白城市和我市村庄清洁行动工作要求,各乡镇加大“八乱”现象治理力度,积极引导农户将畜禽进行圈养,畜禽粪污日产日清,并将农户院墙排污口进行封堵,避免粪污排放至庭院外、排水沟内。同时,我市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和主体责任制度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直联直报平台各养殖场,开展养殖场情况清查,掌握养殖场生产、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台账建立情况。畜牧站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服务和指导养殖厂建立粪污消纳台账,发放粪污资源化利用宣传和技术资料。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2022 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93.51%,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100%。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总投资 6014 万元,确保利用率达到 80%以上,目前,正在调整《吉林省大安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三、全力抓好示范引领,共绘和美乡村“同心圆”
我市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文明村镇3个(大安市安广镇、大安市四棵树乡建设村、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吉林省文明村镇 17 个,白城市文明村镇 45 个,大安市文明村镇 115个,文明村镇整体覆盖率达 74.69%。自开展创建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活动以来,全市创建省级美丽乡村6个、美丽庭院3776户、干净人家 1万余户,2023 年计划创建“干净人家”3600 户。创建“最美家庭”96 户,最终评选 23户“最美家庭”示范户进行集体授牌表彰。创建卫生乡镇 7 个,包括国家级卫生乡镇 1个、省级卫生乡镇 3 个、白城市级卫生乡镇 5个;共创建卫生村屯 15 个,包括省级卫生村屯2个,白城市级卫生村屯13 个。2021 年以来,我市创建“千村示范”村 36个,投入资金 9757 万元,修建道路 79 公里、排水沟 14.29 千米、路边硬化6.64 万平方米、路灯1073 盏、围墙 8.47 万延长米,购置垃圾桶 3820 个,达到“九有六无”标准。创建村均编制村庄规划、建立爱心超市、开展“干净人家”评选、建立“十户一组”网格、发挥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作用,村集体收入均达到 10 万元以上,实现“五个全覆盖”要求。2023 年计划创建“千村示范”村 18 个,计划投入资金 1000 万元。
大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