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并取得积极成效,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政治引领,统筹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白城市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求,推进法治工作落地落实。将深化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大安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2024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点,研究部署本年度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筑牢依法行政思想意识。
(二)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法治建设责任。坚决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年度述法工作制度,做到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工作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全市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工作,制定印发《中共大安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突出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程序。2024年,审核各类文件201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201件,提出审查意见建议600余条。
(三)开展法治教育,落实学法用法制度。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到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规范化。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吉林省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共性清单>学习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共性清单”内容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学法等重要内容。全市52个部门(单位)在认真学习“共性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职能,制定本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个性清单”,组织全体干部进行学习,让法治信仰根植心中。
(四)提高执法质效,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聚焦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持续优化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向被检部门发放《工作提示函》8份,查阅卷宗930余册,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在全市23家企业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点”,拓宽问题线索摸排渠道,全面收集掌握问题线索和社会各方面反映意见。梳理各乡镇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按要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综合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全市754名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岗前培训并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充实行政执法力量,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五)规范行政行为,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梳理分析专项监督反馈意见,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好规范制度,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完善规章制度43个。定期总结行政复议案件多发领域、被纠错案件存在的问题,进行行政复议案件专题研讨,为执法部门提供办案指导,严把事实关、程序关、法律关,依法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2024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09件,释法明理后,申请人放弃和行政机关主动纠错69件。
(六)厚植法治土壤,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八五”普法工作,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今年以来开展普法活动300余场次;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组织举办行政应诉工作培训班两期,累计参训人员100余人次;持续优化高质量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积极主动为来访者提供法律咨询450件,受理法律援助申请60件,市公安局、市 法院、市检察院通知辩护刑事案件56件,认罪认罚案件297件,开展法治讲座10余场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发挥“法律明白人”在矛盾纠纷调处、政策法规宣传、基层治理参与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全市现有692名“法律明白人”,已进行两期培训。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执法队伍专业素质和执法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法治力量依然较为薄弱,缺乏专业法律人才,尽管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定的法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法治广场、法制长廊等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均,与新形势下法治文化建设需求仍存在差距。
三、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初步安排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创新方式方法,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水平。坚持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述法”工作报告制度,切实履行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断提高全市法治化建设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法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高地,逐步形成科学、融洽、精当的地方立法文化, 公正、廉洁、能动的司法调审文化,培育法治文化精品,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打造指尖上的“法治文化建设阵地”。三是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效能,加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重大事项行政决策和政务信息公开,确保依法决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大安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